辽宁人身上一直流淌着“闯关东”的精神血脉,不畏艰难、敢闯敢试、开拓创造、自强不息。
“丹青难写是精神。”
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为新时代辽宁精神表述语,让难以形于笔触变成精彩落于笔端。其中,“创新实干”四个字,更是集中展现了辽宁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和求真务实、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意志品格,令新时代辽宁人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跃然纸上。
实践要求定,前进方向明。
一
创新实干,新时代的深切呼唤。
新时代,核心在一个“新”字。“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是创新的时代。
创新实干,知易行难。
人人皆谈创新,创新谈何容易。对于辽宁来说,创新似乎更多了几分难度和紧迫性,也显示出格外的意义。作为曾经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工业基地,辽宁传统的资源、结构、体制已很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资源老化、产业结构老化、体制机制老化、思维老化、动力老化……一个“老”字道破转型之难。如何去“老”开“新”、化“老”为“新”,成为摆在辽宁面前绕不过去的课题。
不创新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落后。以创新为驱动,辽宁不断积蓄振兴发展的新动能,正跑出全面振兴“加速度”。
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省份,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到2030年,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成为“一带五基地”;到2050年,建成科技创新强省,成为全国乃至东北亚科技创新高地。新时代的创新目标清晰明确,辽宁创新踏上新征程。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振兴发展也是干出来的。只有实干才能在实际中认知规律,才能在实践中创新,才能将创新的成果发扬光大。
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地区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并就东北振兴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四个着力”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的“三个推进”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已撑起四梁八柱,接下来的关键就是用实干去落实。
徒有创新意识和观念还远远不够,再好的想法不付诸实干,也是镜花水月。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辽宁,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创新实干的搏动,如此强烈地焕发出创新实干的风采,也必将借这种精神汇聚起前所未有的创业伟力。
二
创新实干,深植于血脉的基因。
5000年前,“东方文明的新曙光”在牛河梁冉冉升起,先民在辽河流域筚路蓝缕,沿辽西古廊道牵起一串远古文化明珠。那时,创新实干是文明源头的耕耘开拓。
2000年来,仰观秦时明月,游目汉唐气象,骋怀明清风云,坐拥盛京繁华,历史在辽河两岸熠熠生辉。那时,创新实干是一路风尘一路歌。
近代,特别是日寇侵华以来,辽宁成为重灾区,饱受战火涂炭。“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起点,辽宁抗战则成为“起点中的起点”,打响抗战第一枪,最早发表抗战宣言……辽宁人民用铮铮铁骨捍卫家乡与国土。那时,创新实干是民族大义前的当仁不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辽宁制造了共和国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艘导弹潜艇等200多个“共和国第一”,率先书写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翻天覆地。那时,创新实干是“长子”义不容辞立潮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辽宁人民积极开启老工业基地“第二次创业”,制造生产出第一艘国产航母、歼15、“蛟龙”号、新松机器人、盾构机等一大批国之重器。今天,创新实干是长子图变,浴火重生。
既为基因,一脉相承,从未改变。
既为基因,相承相序,从未割离。
这是一块鼓励创新、人才辈出的大地。辽宁人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闯关东”的精神,有闯劲儿,有韧性,那是一种生命力创造的激情张扬。面对困难,辽宁人敢于与命运进行抗争,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创新实干支撑着辽宁人民在这片黑土地上辛勤劳作,勇于开拓,各领域人才竞相比拼,充分涌流,源源不断走上各领域重要岗位,输送到全国各地,不断刷新着创新创业的成绩单。创新是实干的创新,迈开实干的步伐,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这是一块崇尚劳动、劳模荟萃的热土。辽宁人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高昂的劳动热情和忘我的奉献精神,积极投身振兴发展的火热实践,谱写了一曲曲激昂澎湃的劳动赞歌,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从“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苦干到创新实干,干事创业的打开方式日益优化。实干是创新的实干,插上创新的翅膀,实干走得更稳更远。
三
创新实干,整装再出发。
着力鼓励创新创业,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振兴的殷殷希望。我们认识到,创新实干是多方面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将创新贯穿其中,用实干来成就。
科技。谁牵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辽宁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集中精力解决好高校科研院所供给相对丰富与企业需求明显不旺并存等难点问题,就会源源不断释放出科技创新红利。
理论。辽宁振兴发展是一道实践课题,也是一道理论课题。党中央已经给出顶层设计,实践中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进行理论探索。老工业基地不是“生锈地带”,套用西方理论显然不行;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辽宁与其他老工业基地有不同禀赋和特点,照搬哪一家方案未必可行。推进基于辽宁实践的理论创新,才能有力加快振兴进程。
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如今,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制度创新先行区,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核心,重点推进多项创新试验内容,一个提升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动力强劲。
文化。辽宁拥有成熟的产业工人文化,也是工匠精神的守护者。随着下大力气革除文化弊端与惰性,杜绝忽悠文化等落后文化,坐等观望的依赖思想正逐步被摒弃,鼓励创新、推崇实干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先进文化涵养着辽宁人的精神世界,凝聚起强大的思想共识。
人才。创新在于人,人才是关键。辽宁已陆续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发展集聚人才、人才服务振兴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创新实干,就能开创一片新天地。